李建伟:城市与乡村的合二为一

2021-08-09阅读:3700发布:东方易地作者:李建伟

人类的创新大多来自于对自然、对人类社会,以及生活的认知。构建认知的基础离不开一系列的“概念”。可以说概念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基本途径。通过概念我们知道天体是什么,人为何物;懂得时间度量,人情冷暖……人类所发明的这些认知概念有的是比较稳定的,几百年、几十年也不曾有什么变化;有的随时间,随地域,随文化,一直在变化之中……

图一 济南新旧动能转换区:用逐层递进的规划策略,宏观上建立山、水、林、田、湖的生态联系,形成一个良好的生态基底,以多中心,分散式组团开发城市新格局。


 

概念一方面是我们认识事物的知识框架,另一方面又是限制我们思维的屏障。而创新的路径基本上就是对概念的修正,完善;其中不乏重构,甚至是颠覆。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有了“农村”与“城市”的概念。千百年来这两个不同的概念引导我们实践农村的生产活动,城市的发展建设。由于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城市变得越来越大,人口越来越多。农耕文明时代的乡村野居逐渐被大城市的高楼、车流所取代。当城市变得越来越大,人们便失去了与自然山林、田野乡村交流的机会。大都市的车水马龙犹如一道道藩篱,把人们禁锢在高楼、水泥沥青铺就的空间里。


图二 保山城市旅游休闲区总体概念图,以自然山水田园分隔小镇组团,形成山水空间与城市的有效联动

 

大城市带来的问题多种多样,无论从生态效益,社会安全,还是生活质量等许多方面,萌生出了许多世界性的难题。

 

为了解决当今世界的城市病,人们探索各种途径,从政治、经济、交通、社会、人文等各方面都作过无数的尝试。问题却并没有真正得到解决。雨洪,疾病,热岛,等等,仍然在各大城市肆虐!

 

我们知道有些问题光从技术的层面是无法解决的,无论我们怎么优化交通,美化街道,见缝插绿,我们都无法面对城市土地的紧缺,无法降低建设成本的飙升,人口的膨胀,以及生态环境的恶化。要真正解决问题,还得从源头开始,也就是要从对城市的认知上作出彻底的修正,否则我们只会停留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尴尬境地,给百孔千疮的城市再贴上几块狗皮膏药。

 

那么,我们来看看城市是一个什么概念呢?

 

作为一定区域范围内人口密集,工商业发达的地方,城市通常被界定为具有相当规模的行政管理区。其中主要包括居民区、工业区、商业区、街区、医院、学校和公共设施,等等。注意,这里没有田野,没有村落,没有鱼塘,没有牛羊和家禽……也就是说,城市是相对立于乡村的概念而存在的。

 

从早期概念的“城”与“市”,或者说“防卫”与“交易”的集中空间区到现代多种复合功能的城市概念,现代城市当然是发生了许多变化:规模由小到大,内容由简单到复杂。城市的概念一直是与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唯一不变的是与乡村越来越远。

图三 龙井乡村旅游小镇规划图以海蓝江畔和山林田园,重构龙井市的城市格局带动小镇旅游产业发展

 

相对于城市而言乡村的概念比较简单,一般指以农业生产为主体的区域,包括农田村落和与生产相应的服务设施,等等。有些经济学家把乡村定义为一产的空间区,而城市则称之为二产、三产的居民聚集区。这样的概念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力,也是导致城乡不和谐发展的主要因素。城乡的分离不单是产业的脱钩,而是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多方面的隔离!城市越来越富,农村越来越穷,城市不再服务农村,人也分出了等级,公共资源也无法共享。要解决这些问题还得从根本上理清我们对城市和乡村的概念认识。

 

实际上,乡村与城市的割裂既导致了乡村的没落,也促成了城市的孤立和恶性发展。过去的村落都是依山傍水而建的,人们的生活与土地密切相依,没听说过什么一、二、三产。生活就是一日三餐,柴米油盐,老婆孩子热炕头……

后来有了小镇,人们的生活变得富足,社会分工开始变得频繁。小镇给了人们更丰富的文化生活,满足了物质交流的需要;小镇就是为了农民服务的,为乡村生活带来了诸多的方便。一些小镇后来变成了城市,也就是成为了一个地方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小的城市还好与乡村的交流并没有割断。各种问题的出现是因为城市的规模化发展。工业化、信息化、商业化,这些似乎都把农村抛在了身后。

 

随着城市的发展壮大,乡村逐渐与城市脱离。无论从管理上,生产关系上,城市与乡村成了两个没什么关联的概念。城市在人为划定的范围内盖房子,修马路、建公园。为了满足人对自然的怀念,人们花很多的钱造了许许多多的园林。我们当然知道那是封闭在市井里“坐井观天”。原来小县城里走几步就可以看到的乡村山林不见了,只有各种园林在建筑夹缝中苟且。当然这些还解不了馋,人们只好在阳台上种花,屋顶上种草来求得一丝安慰。


 图四 河南某乡村旅游小镇规划图:以湖区和山林构建小镇的空间格局

 

城市中由于大面积对土地的硬化,水流不畅了,我们推出“海绵城市”来对付;由于房屋太密集,采光不够了,我们建些开放空间来弥补;由于怀念鸟语花香,我们建公园,修绿道,搞森林城市……然而这些都无法替代曾经的田野、乡村、自然的山林、水域和旷野!

 

我们再来看看所有这些问题的根源是什么?为什么过去小镇、小城市没有的问题,现在的大都市都出现了?

 

看来问题的关键:一、是和农村脱钩有关;二、是与空间孤立有关。为什么我们不可以把大都市分割成多个“小城市”的集合体,让田园穿插其间?让它既有大都市的优势,同时又有小城市的宜居和惬意?为什么我们不可以把城市和乡村的概念重新定义或从根本上改变认识?我们抱怨城市里绿色空间不足,没有生态,想想如果城市里有乡村不就可以将城市里的绿地面积扩大几倍甚至几十倍吗?甚至可以完全去掉“绿地率”这个概念。因为城市不再有边界。城市融入乡村之后,所有的大城市病都将迎刃而解!


图五 成都东部新区组团城市结构图:让城市融入自然山林水系之中

 

只要在城市的用地分类里有了“田园”这一内容,我们的城乡才算是真正融合了。想象一下,大城市的组团之间不是被“园林”分隔,而是被乡村用地分隔,形成了最宜人的绿色空间,既不用花钱去做什么绿道、碧道、公园,也不用去计算什么城市的绿地率,而得到的结果是,城市与乡村的有机互补,一、二、三产紧密融合在了一起!

 

当我们用功能性的田园取代了一部分城市园林、绿地,那要节省多少维护费用,要带来多少经济效益,要为城市的生态宜居,文化内涵增加多少真实的内容!

 

让乡村景观进入城市,取代那些毫无生态效益,还要花钱维护的园林绿道,以及形形色色的伪文化产品。我们的城市会更生态,更有活力,更有文化;留得住乡愁,记得住岁月;让平等、健康、共享、和谐重回到人们生活之中。


本文图片均由作者所绘


....................................................



作者简介




李建伟 :1995年获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景观艺术硕士学位,美国注册景观规划设计师、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ASLA)会员。当代知名景观规划设计师,“生态设计与艺术相融合”的引领者,主张景观设计最大限度做到人工结构与自然结构的平衡,以景观设计统筹城市规划、水利、交通、建筑等各项规划设计。现任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风景园林委员会主席、东方易地总裁兼首席设计师。


登录后发布评论

评论

 是否匿名评价

全部评论0

相关文章

李建伟:对景观设计的十个认知
如果你把景观当作画面来设计,得到的就是画面;如果你把景观当作空间来设计,得到的则是生活的全部。
东方易地 0评论2021-04-18
李建伟:流域治水的概念与方法
流域治理(Watershed management)这个词听起来很大,似乎指的是大江大河的汇水区,这是中文翻译的问题,其实它是可大可小的,大到大江大河,小也可以小到一个社区广场,甚至一个小公园也可以划分成很多个“流域”,相同的汇水区构成一个流域。
李建伟设计工作室 0评论2021-04-18
李建伟:植物景观教学与设计
如果这种做法成为了群体的无意识,就很可能是植物教学环节中出现了问题。老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做,如果教给学生的知识点不到位或带入了一些条条框框,便无异于把学生推进了泥潭,无法自拔。固定的模式和特定的价值观成为了设计的目标,设计就会失去自身的独立性,陷入了约定俗成的套路,这恐怕是行业目前存在的一个大问题。
李建伟设计工作室 0评论2021-04-17
李建伟:乡村空间的生长模式
李建伟认为把中国城市和乡村孤立起来看,就是一个无解的命题,因为城市和乡村的独立,概念的分离,空间的隔阂,经济的差距,等等,导致了城市和乡村问题的层出不穷。所以他在此再次谈及,希望能给更多的人一些启示。
李建伟设计工作室 1评论2021-04-17
  • 回顶部

  • 分享

  • 评价

    0
  • 点赞

    0

咨询

咨询

在线客服

工作日:9:00-18:00

电话客服:01086463506

工作日:9:00-18:00

官方交流群:708885475

立即联系

您还没有登录哦~

登录

注册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