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原型 | 研究】基于景观原型的设计方法——集体潜意识影响下海宁市新塘河景观设计

2021-12-10阅读:1428发布:金云峰来源:金云峰公众号作者:金云峰 等

【引文格式】周晓霞,金云峰,夏雯,陈光. 基于景观原型的设计方法——集体潜意识影响下的海宁市新塘河景观设计[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3年会论文集[C].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3:5.


【摘要】有特色的景观不仅需要视觉上有特别的效果,还需要唤起观者的情感共鸣。从心理学分析,集体潜意识是过往经验的集合,靠借助原型来激发大众内心的集体记忆。在集体潜意识影响下的景观可以通过构筑物和空间设计、营造场景和过程融入三种方法来演绎景观原型,激发观者潜意识下的体验和回应。在海宁市新塘河景观设计中,用上述三种方法进行实践,探索如何在集体潜意识影响下对景观原型进行还原和转译,创造特色景观。


关键词:景观设计;设计方法;景观原型;集体潜意识;海宁新塘河


如何创造有特色的景观?这是一个永恒的议题。我们现在所见的景观,有纯粹的自然景色,也有人文色彩浓厚的景物。有特色的景观不仅需要视觉上有特别的效果,还应该唤起观者的情感共鸣。本文从“集体潜意识”来解释人们在景观中的感知和体验,以及对特定事物或场景做出的回应。并以此为线索,寻找 “景观原型”的还原转译方法,营造有特色的景观。


1 集体潜意识和原型

在荣格(Carl Gustav Jung)所提出的心理结构中,包含个人潜意识、集体潜意识和原型。“个人潜意识”是观者对自己的生活的纪录和重构;而“集体潜意识”反映了人类在以往历史进化过程中的集体经验。荣格认为,集体潜意识是“一种不可计数的千百年来人类祖先经验的成绩,一种每以实际仅仅增加极小极少变化和差异的史前社会生活经验的回声”。集体潜意识决定了我们如何做出反应和选择。

这些反应和选择早就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之中,只是需要一些事物和手段来激发,这种载体就是原型。原型是集体潜意识所形成的各种形象的总汇,是一种“典型的领悟模式”,包含着人类所有的体验和经验。

由此可见,集体潜意识和原型在我们进入、感受景观的过程中影响景观所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表面内容和隐含内容,同时指导我们对景观的解读。因此,我们需要引导人们对原型的感知,用设计语言赋予原型具体的空间、结构、形态,激发人们内心的集体记忆,创造特色景观。


2 景观原型的还原和转译

个体潜意识有很大的差异性,而集体潜意识则更客观诚实地表现了大众感知,其中就包括对景观的感受和体验。因此我们收集原场地的文化集体记忆,梳理景观,用设计语言还原和转译景观原型,以此唤起居民共鸣,同时相应地增加新的记忆,丰富原有记忆。原型可以由民俗、传说、诗词歌赋、神话故事、构筑物等承载,景观受其影响将呈现出以下几种表现方式和特色。

2.1用构筑物和空间来体现景观的地域性特征

地域性特征关注本土的自然文化环境,地域原型深入人心。设计者可以从中寻找集体经验与体验来构成原型的载体,此时景观与原型产生相互作用,共同塑造地方文化特性,形成对地方的认同感,使景观烙上了地域标记。

这些原型源于我们日常熟知的事物。组成原型的内容将其称之为“元”。“元”是指事物统一的基础,是构成事物的组织细胞。“元”的集合组成了原型,它能全面反映城市中某一特定景观的最基本特征。①因此,当以构筑物来体现景观特色时,设计者首先应寻找反映当地文化历史的原型,与场地建立合适的联系,再结合现代的设计手法,融入时代因素,构建新景观,引发观者情感共鸣。原型是“联系古与今的关键”。

贝聿铭一直尝试将中国的文化融入设计,苏州博物馆就是他的又一次尝试。博物馆中央大厅北侧为抽象的山水画卷,用石片假山和粉墙作为一副立体的黑白图画。他将大众对江南园林的粉墙、黛瓦,小桥流水,烟雨朦胧的集体记忆移植到苏州博物馆的景观中去,用简洁的线条和现代的材结合关键要素料创造出与古典相呼应的景观。在这里,虽然材料和表现手法也是新的,但仍然能够唤醒大众对于江南的普遍记忆,呈现出地域性的景观特色(图1)。


图片


图1 苏州博物馆的抽象山水画卷


2.2用营造场景的手法来突显景观的叙事性特征

营造场景是对原型的转译。场景产生于集体潜意识之中,场景之间有着隐形的联系,依次展开,相互印证。通过营造场景来唤起观者共鸣。这种共鸣又创造出新的意识和原型。

这样的场所像是在描述一种故事,或者是叙述着某段历史情节,场景感让人身临其境地感受着历史与文化在脚下这一方土地激烈碰撞产生火花。这就是用景观的“语言”来描绘故事——“场地精神”和“历史文化内涵”,创造出无限的精神空间。

因此,在营造场景这一方法中我们通常需要探寻原场地所包含的文化历史,将其中生动的情景用拼贴、交错、穿插等现代的叙事手法进行表现,力求唤起观者对场景的熟悉而新鲜之感。“将象征性的三维空间、空间所承载的生活情节、仪式等事件以及精神的一种寄托,融为一个整体的场所来表述。历史中的情节详尽地‘物质地’而又‘主观地’叙述着一件件神奇的、不可思议的‘真实’事件及其发生的场景。”②

劳伦斯·哈普林(Lawrence Halprin)设计的罗斯福纪念公园就是空间叙事能力的代表。公园内没有高大的标志物用以突出纪念性,取而代之的是四个连续性的景观,跌水、雕塑、景墙的组合是对罗斯福的生平的无声叙述,变化的空间使游人行走其中无声地感受叙事性景观,各自创造着与自身相关的独特体验。

2.3用过程的融入来强调景观的包容性特征

原型的载体还包括反映人类朴素自然观的景观。在这里,景观是一种过程的体现,这种过程强调景观与场地自然状态的融入,与周围城市的呼应,用场地本身的发展沿革来凸显特色。“‘融入’是指景观的建构对自然生态系统不造成威胁,而是作为自然的构成要素存在,恰当地嵌入城市环境或自然肌理当中,同时与自然建立起和谐的关系,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景观和人的活动对生态秩序的消极影响。”特别地,场地朴素的历史演替过程也能呈现出集体潜意识的特质。岩石的断层透露出山体经历的时间交叠,一块林地上的植物展示着场地经历的物种更替。杰里科(Geoffery)在《图解人类景观》(The landscape of man)中提到,所有的设计“都是取自人类对于世界的印象,取自农学几何的古典形式,取自自然风景的浪漫形式”。③根据杰里科的论断,人类对景观的集体记忆源于自然和人类的自然劳动,这是最原始的集体记忆成型的过程,是我们值得继承、发扬的。这种以生态进程为原型的设计并没有之前两种那么清晰明显,但它来源于人类对自然的印象,是对场地现有景观的一种认可。

在杭州江洋畈公园的设计中,设计者就探讨了文化的内涵。“公园基地处于西湖疏浚工程堆积的淤泥之上,本身即为不适宜植物生长的场地。此处的植物将会随着地表含水量的变化而逐渐产生演替,由最开始的先锋物种的繁衍到其逐渐被次生群落所取代,直到最后出现相对稳定的群落。”④这些植物种子来自于千百年间的西湖疏浚工程,本身就代表着这一地区的文化,而保护群落演替、将这一演替过程呈现在世人面前正是设计者的意图。这是一种将场地的发展过程融入景观设计的方式,让使用人群与场地一起经历和感受文化在时间轴上的延伸,共同创造新的集体记忆。


3 海宁市新塘河景观设计

海宁市盐官镇是观潮重地兼文化古镇。我们在分析盐官镇景观特征时发现集体记忆对文化景观的呈现有着重大的影响。以一个外地游客的身份,我们对于海宁的印象之一就是钱江潮。这就是一种较为客观的集体记忆。在研究周围场地性质以及对设计的影响后,我们重点突出“潮”主题,分别用构筑物和空间、营造场景、过程融入这三种方法来作为载体引入景观原型,创造有特色的景观(图2)。


图片


图2 海宁市新塘河景观设计总平面图

(总平面按基地由西向东分成平面一至平面五)


首先我们寻找能够反映当地文化的原型。在众多原型中我们选取了代表海宁特色的“潮”文化、水乡的“桥”、海宁籍的徐志摩以及基地最为常见的“农田”。之后我们对抽象原型的方法进行了多种探索和实践,最后得到了比较满意的效果。

3.1构筑物设计

“潮”文化来源于海宁几千年的历史沿革,逐潮、渔鼓、船灯等富有地方特色的活动和物件是我们提取原型的重要来源。西段集散中心“再回头”的设计强化此处“回头潮”的景点特征,船型建筑的设计呼应江南渔乡最传统的风俗习惯。设计者将江南舟形作为建筑的基本形态,运用叠加、重复、渐变等手法进行拼合,形成幅合的造型。若干建筑单体围合成半开放的环形空间,模拟回头潮相遇、交叉的情态。建筑内部呼应江南元素,灰瓦白墙、古灯花窗,极富情调。如图3所示,我们通过特征元素艺术化处理来挖掘“潮”文化的深刻寓意。


图片


图3 模拟回头潮形成的建筑形态


基地本身存在年代久远的桥,是体现基地特色、发掘并强化集体记忆的极好手段。因此,在设计时,我们提取“桥”这一江南景观中的典型元素,选取基地西侧近入口集散中心处为我们的“九桥江南”节点。此处有较多古桥,其中一些年久失修、景观效果差,我们希望不改变其建筑形态,用修旧如旧的手法对其进行修复和加固。同时在节点中艺术化“桥”文化,创造新的构筑物。这种与“桥”文化相关联的构筑物设计强化了基地的原发特性,在现代和历史的交融下唤起集体记忆,引发情感共鸣。

3.2造场景

我们进行场景再现,再现徐志摩经典诗文中的场景。“软泥上的青荇,油油地在水底招摇”,“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这样的诗句就成为了我们设计创作的源泉和素材。场地本身具有典型的江南景观特质,细流无声,树荫照水。设计中将场地稍加整理,去除多余的杂草、修剪杂乱的枝条,水岸一侧的树枝倾斜入水,场地原有的滨水探幽气氛呼之欲出。徐志摩笔下的场景在此重现(图4)。这种手法将文化内核嵌入景观之中,增强了景观的底蕴。景观引领观者进入所营造的故事之中,观者成为故事中的一部分,协同景观一起创造新的故事。


图片


图4 再现徐志摩笔下的场景


3.3过程融入

过程融入是一种较难的处理手法,需要对基地进行细致深入的解读,同时不着痕迹地将文化渗透进基地设计中。此段滨水绿地本身就带有很深的历史积淀,樟树和石桥皆是风雨看遍。我们保留其中一段,将之设计为生态岛屿,保留场地的植被和原始构筑物,设置小舟短暂停靠点,供游客在小舟中近距离观赏水岸边的植被和动植物生长。在这一过程中,人工的介入降到最小,还原给观者一个最完整最真实的自然历史。

另一种则是少量的人工介入。我们可以看到原场地所具有的农田肌理,这是一种特殊的场地记忆,我们将其保留,结合每一节点的独特性,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新艺术田园”。这也是过程融入的一种体现。在马牧港小镇所在的“潮乡晚晴”节点,我们规整田畦,在田地上放置巨大的谷堆以唤起视觉冲击, 同时保留原基地的农作物种植。在“浪雪梦潮”节点,我们选择更加夸张的手法,将浪花的形态叠加在场地之上,在其中进行草药和各色鲜花的种植,同时适当保留场地农作物的种植。图5展示了 “潮”文化和“牧”文化的转译和还原。在这两个节点上,场地的田园色彩是我们关注的因素,这种长久存在于场地之上的元素反映出场地的历史文化和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本身即为当地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保留这种田园和耕作方式便是我们对“过程融入”的理解。这是我们对人工介入手法的一种积极探索,没有一定的模式,关键是在融入现代元素的过程中不破坏基地的原始生长过程及从中渗出的历史。


图片


图5 过程融入中的人工介入——“潮”文化和“牧”文化的转译和还原


4 结论

我们所见到的、所感知的景观是由景观本身的存在和对场地先天而来的集体潜意识这两种因素的双重影响所造成的。随着时间的推进,这两种因素一层一层地叠加,我们所见的景观就是自然要素和不同时段历史印记叠加的结果。我们今天对于这一景观的认识在将来也会作为构成景观的要素之一;而现在这一景观也会影响我们对其的记忆。这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具体实物转译成原型能够生动地刻画地方文化特色和场地精神。我们将其反映于我们的设计上,通过构筑物的设计、场景的营造、过程的融入来抓住地域特色,创造出符合当地气质的特色景观。

时间,在这里成为景观发展的主轴。


(参加海宁市新塘河景观设计方案人员:金云峰,周晓霞,周煦,范炜,陶楠,夏雯,王连,汪妍,陈光)


【注】

①金云峰,项淑萍.类推设计——基于历史原型的风景园林设计方法[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09年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268-271.

②陆邵明,王伯伟.情节:空间记忆的一种表达方式[J].建筑学报,2005(11):71.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7.

③G Jellicof,S Jellicof.图解人类景观——环境塑造史论[M].刘滨谊译.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7.

④林箐,王向荣.风景园林与文化[J].中国园林,2009(9):19-23.


【参考文献】

[1]金云峰,项淑萍.类推设计——基于历史原型的风景园林设计方法[C].北京: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09年会论文集,2009.

[2]金云峰,项淑萍.有机设计——基于自然原型的风景园林设计方法[C].北京: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09年会论文集,2009.

[3]金云峰,项淑萍.乡土设计——基于地域原型的景观设计方法[C].北京:陈植造园思想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09.

[4]金云峰,项淑萍.基于原型的设计[C].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0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264-268.

[5]金云峰,项淑萍.原型激活历史——风景园林中的历史性空间设计[J].中国园林,2012(2):53-57.

[6]金云峰,俞为妍.基于景观原型的设计方法——以浮山“第一情山”为例的情感空间塑造[J].华中建筑,2012(10):93-95.

[7]林箐,王向荣.风景园林与文化[J].中国园林,2009(9):19-23.

[8]陆邵明,王伯伟.情节:空间记忆的一种表达方式[J].建筑学报,2005(11):71.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7.

[9]G Jellicof,S Jellicof.图解人类景观——环境塑造史论[M].刘滨谊译.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7.


图片


图片


海宁市新塘河景观设计项目图纸


【延伸阅读】为了不同生源研究生适应于《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学,总结出基于“景观原型”一套设计方法,自2009年起连续发表论文16篇,包括史原型、自然原型、历地域原型、艺术原型等4大景观原型:


图片

登录后发布评论

评论

 是否匿名评价

全部评论0

  • 回顶部

  • 分享

  • 评价

    0
  • 点赞

    0

咨询

咨询

在线客服

工作日:9:00-18:00

电话客服:01086463506

工作日:9:00-18:00

官方交流群:708885475

立即联系

您还没有登录哦~

登录

注册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