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景奖 | 生于斯、长于斯、融于斯

——乡村空间特色的营造

2022-09-22阅读:7618发布:成玉宁来源:《世界人居》杂志作者:成玉宁

default.png

成玉宁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主任

    之所以用这个题目:“生于斯,长于斯,融于斯”,相信在座各位都能够理解我大概要说什么。乡村的景观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造就的,与其说是规划,更不如说是一种生长,是自然演进和人的诉求共同作用的结果,有一个发生、发展与变化的过程。对于乡村景观的研究要换一种方式去认知,也要根据乡村景观的特点和逻辑去理解它。因此我们可能不能简单沿用传统规划设计的路径和方法,更不宜沿用常规的景观的方法。结合自己的实践,跟各位谈谈我的认知。


图1,2,中国的传统乡村环境

首先要说明,这里说的乡村空间更多是指村落空间,而不是生产空间。大家知道中国的乡村今天强调的是“三生合一”,就是以农村的“生态”本体为基础,融合了乡村的“生产与生活”,不单纯是狭义的景观,也与上午詹姆斯说的欧洲情况不大一样,因为我到罗马大学讲学,对意大利、西班牙的乡村有所了解,在那里有许多乡村今天可能真的成为了像詹姆斯所说是“中产阶级的乐园”,因为大家回避城市的问题,寻求更安逸的生活方式。中国的国情与欧洲不同,中国乡村集聚了大量的人口,依旧承载着要服务城市的基本功能,所以中国的乡村不一定要走欧洲的乡村发展之路。当然少数地区自然条件很好,有游憩化的发展趋势,那是市场的选择、是个案,比如大家熟悉浙江天目山德清等是很特殊地区。


图3,生长于自然环境的村落

为此我讲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生于斯”,我想跟大家谈谈乡村景观的生成过程是活态;二是“长于斯”,乡村景观的发生发展变化,是在按着乡村环境的规律在更新,有人意志,但是不以人的意志为主宰;三是“融于斯”就是乡村景观环境的规划策略,应该强调的“三生”融合,在此基础上是特色空间的营造。事实上乡村就是基于对自然利用的长期演化的结果,是按照自然的逻辑结合人的使用意愿在变化着。所以我们说“无序”的建设和“有组织”的规划其实都会对环境对自然原生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今天也有专家找了许多的例子,看了历史遗存的乡村景观和环境之间的圆融,当人的能力一定的情况下,对环境的也影响是少的,所以传统的村落环境融合度很高,今天情况往往会不一样。中国乡村得到中央政府、得到国家领导人的关注,所以中国乡村一定会按照中国社会的需要去发展,不一定是纯景观性的,更不可能是纯旅游的,我想更不应当成为中产阶级的乐园。所以活化发展,可能是中国乡村景观要走的必然之路。




生于斯,长于特定的环境,上午杨院长说到中国自然资源的分布,其实也很直观的说明了中国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中国东部非常的拥挤,这里看到所谓的曾经的繁华乡村都是宜居43%土地上产生的,而今天有赖于特殊的使命还是生态空间。大家都知道,我们国家关于公园,尤其国家公园和荒野以及自然地的保护正在产生变化,已经从传统的保风景区、保公园变成今天对国土安全的保护。所以“三生融合”发展在乡村较之于城市的意义更加鲜明,因地制宜实现人为与自然的共生,这是传统村落也是未来村落发展的可持续之路。


    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下,历史形成村落形态各具特征,环太湖周边与浙江山地其实形态各不相同,都是人居环境与自然长期作用的结果,乡村景观不可能只关注空间,其实还离不开产业的支撑,水系、农田、村落永远是伴生的关系。从中国早期的村落到今天的村落建设原理没有根本的变化,一直到当代还是一样的。所以自然的条件决定了生产的方式,也决定了居住的方式。生产与生活共同构成了乡村景观的全部。传统影响村落形态的因素很多,构建乡村景观要有逻辑性,就是要探讨乡村景观空间生成的规律。如何从空间的深层发展组织、延续、传承传统村落的形态,首先是有资源的约定,在特定的自然资源下符合自然的规律也符合乡村的诉求,此外,水陆交通的影响、生活生产需求等等都对于乡村景观有重要影响。乡村的景观也分内部与外部空间,外部是指自然和乡野和生产性用地,内部就是狭义的村落空间,包括村落里的聚落建筑、街道、甚至小型的公共空间等等。

长于斯,就是从乡村生态和形态更新的角度看,乡村景观如何真正实现有机更新。不可否认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变化巨大,尤其是长三角与珠三角地区,经济发达地区的乡村形态变化巨大,这样的乡村GDP上去了,原初的自然形态变化了,有的村修起了别墅,甚至树起了“金塔”,但是这些村落是不是就具有特色?不可否认一定时期他们可能是农村在走向现代化、消除城乡差别时的典范,但是从长期来看不应当成为中国农村的范本。中国的乡村应该和自然环境、经济发展休戚相关。所以当代乡村空间增长点有它的特点,不应当简单的延续城市规划的发展和城市规划的路径改造乡村。在新农村的建设中,我们看到了祖国大地崛起了一批“城市化”的新村,在这样一批新乡村建设中实际上原始生产与生活环境变了,甚至于村落空间形态也变了,在赞叹农村变化的同时不得不说这也是乡村发展过程中的遗憾。


图5,南京周边的乡村环境

半城市化、农业型、生态型的乡村是今天必须着重研究的不同村落发展形态,不存在一个模式,不可能简单按照一个逻辑研究乡村。所对于村落的空心化问题、村庄建设无序问题、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等等,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不同区域面临的问题不尽相同,只有针对性的研讨并寻求发展依据,才能够打造可持续的乡村景观。

    乡村作为建成环境的一种类型,我通常将人居环境分成两类:一类是自然环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受制于自然过程和自然规律;另一类是建成环境,村落与城市都属于建成环境,是人按照使用的诉求而改造的,不仅改变了自然的肌理,甚至部分改造了存在的形态,就是所谓乡村空间。它还是以人为中心,以人的生活生产为内容,由此乡村环境与纯自然是不同,所以不应忽略乡村的特点,也不能忽略城市和乡村的差异。

    跟错综复杂的自然环境不一样,乡村的形态特征,还是要从地域化的角度探讨中国的村落结构和特征。乡村景观生态具有“平衡型特征、开放性特征和异质性特征”三个基本特征。从融于斯的角度看,设计需要追求的归根结底是“生态与形态”的耦合关联。形态是外化,生态是内在的,自然而然外化的内在结局是最理想与有机的,不是人为营造,也不是按照传统的逻辑建构乡村,或者是狭义的景观,这不应当走是村落或者乡村的发展路径,更多还是应当有机结合。坚持保护生态环境、充分利用自然力、科学评价与适度改造的秩序,这样能够实现乡村景观的可持续与特色化发展。规律是有决定意义的,形态是自然而然的外化,生态与形态之间的耦合是乡村必须走的自然之路。最终还是要以生态为本底,但是这个生态包含生态也包括人工干预过的生态,对于中国乡村而言,不是有大面积的林地而是需要有大面积的生产空间,要解决14亿人吃饭与吃菜的问题。三生功能中的“生态和生产”是构成乡村景观环境的最基本因素。


图6,宁波许家山村落更新规划


无论是乡村本体还是整体特征,空间本身的营造是彰显地域性特色最为重要的工作抓手。下面举一些例子谈谈。第一个例子是浙江许家山村,是完全建在山上的村落,这个村全部是石头建的,人称是石头村,这个村落始建于宋代的村子,非常巧妙的运用石头,大大小小的堆砌,建筑形态非常自然,也很有意思。因为这个位置靠近海边,我们研究这个片区发展的时候,不是延续传统的景观路径,而是通过生产景观化来建构特色化乡村,让村民们能够在有机更新中还能够延续祖先的逻辑耕种土地,而不是把村民搬出这片大山,把大山交给城里人。


其中少数的片区有发展旅游的价值。规划设计更多应当结合既有的生产和生活范式。在这个过程中,通过系统调查研究了地域性建筑,作为新建设创作的逻辑,在这个过程中重新延续了原来的肌理,延续了原来结构的技术、方法,将把不同时期的建筑都能够很好的加以保留。我不以为乡村都应该统一通过人为的规划形成特定的风格,使村落凝固在特定的时段,一个乡村的发展应该有延续性,这个村落更新过程中也是这样,延续传统的建筑手法和特征,但是还是希望有其独特的印迹和逻辑。通过这样的方法改变生产方式,改变农业结构,让老百姓继续在这里栖居、诗意地生活。

图7,太湖三山岛水街设计

第二个例子是太湖的三山岛,这个也很有意思,历史上的印迹很有特征,它是太湖中的小岛,不大的小岛上有省级和市级的文物很多,做这个更新的时候坚持“应保尽保”原则,同时满足当代三山岛村民发展的需要,还要能够服务现代旅游业服务的需要,在这样的逻辑下从研究三山岛的空间形态,研究肌理、研究构成,以及研究适宜的开发建设强度和应有的空间形态和建筑体量,通过一系列的定量辅助技术,最终重新组织了属于三山岛的形态,建构了属于他空间的形态。并重点做了其中的一条水街设计,这条水街的恢复也是基于历史考证,依托于今天岛上水系的沟通和外太湖沟通的需要。我们治理了环境,从而使传统的村落满足今天需要,也焕发了活力,也解决了许许多多在发展过程中村落遗留的问题。传统的村落要发展不一定靠大拆大建,在这里恢复了水街,同时沟通了水系,实现功能完善和水环境的沟通,从而实现了传统村落的持续发展。


第三个案例是南京的一个项目,随着道路建设,随着区域调整,这个片区成为废弃的村落。该区域原住民全部迁离了,改造过程中也认真研究了既有村落建筑,有70年代建筑,也有80年代更新的建筑,甚至有少量90年代的建筑,改造工作不是简单拆除重建,也不是简单为改造而改造,而是坚持适度改造和目标相结合,反对过于花哨的改造,将民居纯粹的艺术化不一是理想方式,所以我主张应避免过渡设计。在这个设计过程中绝大多数是砖混建筑,建筑质量尚可,以两层为主,在改造目标就是完善功能,沟通建筑主群符合“民宿”的功能需要,提供都市人体验乡村生活的条件。



图8,南京市江宁区西毗苏村建筑更新设计

把传统的生产活动融入其中,但是这里失去了传统的生产意义,更多是游戏体验。这里可以看到一系列的改造活动,坚持微更新、微改造和减量化设计,怎么样让设计少,这里不单纯为了节约投资,而是为了使既有资源最大化,尽可能巧妙改造设计。其中民宿和游客中心都是在这样的逻辑下建构的。这些建筑的主体都是原来的村落建筑,适当改造,比如猪圈、拆除了茅房,适当整合了资源,就是今天看到的状态。适当的改造就是为了特定的目标服务,如果我们能够结合既存的资源进行改造,而不是按照某种理想的范式去改,这是属于有机更新的范畴。审慎地对待乡村,既包含对待审慎地对待自然,也包括审慎地对待既有建筑,不是大规模改造,也并非按照主观的理想范式而改造。因地制宜、因建筑制宜,可能是我们进行微更新、微改造的重要策略和手段。

    谢谢大家。


登录后发布评论

评论

 是否匿名评价

全部评论0

相关文章

艾景奖·2022年第十二届艾景校园大使招募
2021年第11届艾景奖国际竞赛正式加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主办的第三届全国林业草原行业创新创业大赛,项目备案为“2021全国景观规划设计创新创业大赛(下称本次大赛)”,因此,本次校园大使工作更加光荣。
世界人居 0评论2022-04-21
【艾景聚焦】BEST OF THE BEST | 第九届艾景奖卓越设计花落谁家?| 大市政板块
 2019第九届艾景奖国际竞赛决赛暨第五届世界风景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精英挑战路演赛于近日在南昌绿地国际博览中心隆重举行,本次挑战赛首次采用大市政板块和地产板块分别竞赛,本推文为大市政板块九个参赛作品现场路演,路演结束,经过志愿者的现场统计,结合专家合议流程,最终来自AECOM公司的“南京河西生态公园”项目得到了评委会的认可,最终摘得2019艾景奖卓越设计奖(BEST OF THE BEST),1000+观众现场见证了卓越设计奖的产生。
世界人居 0评论2021-04-28
第十届艾景奖金发放完毕
第10届艾景奖获奖奖金发放工作已经完成,奖金已经于2021年1月5日汇款到获奖者指定的账户
世界人居 0评论2021-04-16
2019国际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大会暨第九届艾景奖颁奖盛典在南昌圆满闭幕
2019年11月23日,由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和南昌市人民政府主办的2019世界人居环境景观产业博览会暨第九届艾景国际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大会在南昌举行。
世界人居 0评论2021-04-16
  • 回顶部

  • 分享

  • 评价

    0
  • 点赞

    3

咨询

咨询

在线客服

工作日:9:00-18:00

电话客服:01086463506

工作日:9:00-18:00

官方交流群:708885475

立即联系

您还没有登录哦~

登录

注册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