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码立即登录
"生态银行"与"两山银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制度创新与实践路径比较
——基于福建与浙江的实证研究
2025-05-23阅读:2032发布:人居要闻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指引下,生态资源资本化转型已成为破解"生态富饶与经济贫困"悖论的关键命题。作为全国首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福建创新推出"生态银行"模式,浙江率先探索"两山银行"实践,二者通过差异化制度设计开辟了生态资源向经济资本转化的创新路径。本文通过解构两地实践的制度内核与运行逻辑,提炼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中国方案",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一) 理论根基与目标导向
维度 | 福建"生态银行" | 浙江"两山银行" |
---|---|---|
理论范式 | 自然资源资产化理论 | 生态资本运营理论 |
核心逻辑 | "资源→资产→资本"三级跃迁 | "资源→资产→资本→产业"四维转化 |
目标定位 | 破解产权碎片化困境 | 突破开发门槛高瓶颈 |
试点策略 | 南平市全域系统化改革 | 安吉、淳安等"一县一策"差异化实践 |
(二) 运行机制的创新特征
福建模式三大支柱:
浙江模式三大突破:
(一) 生态-经济-社会协同发展指标
评价维度 | 福建南平(2022) | 浙江湖州(2022) |
---|---|---|
森林覆盖率 | 78.85% (+2.3pp/5年) | 48.2% (+1.8pp/5年) |
GEP总量 | 7260亿元 | 5020亿元 |
生态产业占比 | 34.7% | 46.5% |
农户增收率 | 年均12.3% | 年均15.6% |
(二) 创新扩散效应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要素配置对比
维度 | 福建“生态银行” | 浙江“两山银行” |
资源类型 | 侧重森林、水、矿产等自然资源 | 涵盖农房、物业、荒地等全域生态资源 |
开发重点 | 林下经济、森林康养、碳汇交易 | 生态旅游、绿色农业、健康养生 |
金 融 工 具 | “生态贷”“碳汇贷” | “GEP贷”“生态资产证券化” |
品牌建设 | 区域特色产业品牌(如竹产业) | 区域公用品牌(如“千岛湖”“安吉白茶”) |
技术支撑 | 侧重资源数字化管理 | 强化区块链、物联网等数字化技术应用 |
福建"生态银行"与浙江"两山银行"分别从自然资源资本化与全域生态运营维度,开辟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制度创新通道。其共性经验在于:通过产权制度重构破解"资源沉睡"困境,借助金融工具创新打通"价值转化"堵点,依托数字技术赋能提升"生态治理"效能。未来发展需着力构建跨区域生态交易市场,完善生态补偿与风险防控机制,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从地方试点向全国制度体系演进。
相关文章
评论
全部评论0